走进余家村,这个被誉为书香门第、礼仪文化之村,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。
一栋栋砖木瓦房古朴典雅、整齐排列,一条条水泥路面和青石路整洁干净的匍匐于这座古村寨内外。村落始建村于清朝咸丰年间,至今160年,整村为方形围屋结构,村内规划齐整、溪水潺潺、古色古香、雕檐画栋,是一个客家文化古村。
余家村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关溪乡,距离宜章县城约30公里,村寨坐东南向西北,后有将军岭、左有马岭、右有猴岭,两条小溪分别从左右两边流到村前汇为一河,流至武水,注入珠江。
余家村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,共有223户,789人。余家村所属山岭有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,广东坪石矿务局关溪分矿在村的右侧。交通方便,通村公路到达村口,是南岭铁路的终点站。余家村又名曾家寮,顾名思义,余家的前身是曾家人的寮。据说是因曾家人在那一带放养鸭子修建了一间简易住房,称寮。
清咸丰八年,余氏祖宗选址曾家寮后,从建造的第一栋房屋开始,就按照未来建大村寨的规划进行。首先确定余氏宗祠位置,然后以祠堂为轴线,横竖整齐规划。
宗祠总占地面积760余平方米,是湘南规模较大、保存较好的传统祠堂建筑。宗祠为三进式单层建筑,分前、中、后厅。整个建筑结构为青砖、青瓦、穿梁式结构,用16根粗大的柱子支撑,每根柱子下都垫有石柱础,内部有2个天井。一进前厅为垂脊墙建筑,木制门框、青石门坎,顶部置藻井,梁架和藻井上均有雕花;二进中厅比前厅高出1米多,中厅上悬挂着一块道光年间的牌匾,上面写着“行仁义事”;三进后厅也即祭祀厅高出中厅约0.5米。
宗祠内雕刻有余家村的家训和戒条,宗规祖训的核心是“四禁六训八箴”,其内容是训导余氏子孙如何为人处事、积极进取,极富哲理。“兴村先兴教,兴教方兴国”是建村以来一直坚持的治村理念,重视文化、重视教育、崇尚学习是该村早已形成的风气。
以祠堂为中轴线,平行排列在两边的是余家村的古民居,均为青砖、青瓦两层砖木结构的清中晚期建筑风格,硬山顶、垂脊墙、瓦面两倒水。古民居的门槛是雕花的青石做的,门楣是木雕的;每栋民居的门匾都刻写上主人自己喜欢的精短格言,浮雕出自己欣赏的山石花草,格言有“桂馥兰馨”、“竹苞松茂”等,民居内亦有天井。房屋横竖四周均设有排水沟,极易污水的排放。
在古民居内有一个坚持了56年不间断的黑板报,该村从1958年办扫盲班开始出黑板报,一直坚持到如今,成了村民一道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。村里最早出黑板报是余佳杰老人,今年已经77岁,当时他是村里的文艺青年,因工作出色,还被评为全省扫盲工作先进个人。作为党的接班人,当时由团支部负责村里的宣传工作,黑板报一直由团支部书记负责。时任团支部书记的余建春、余亚军、余永平先后负责过村里的黑板报编辑工作。黑板报编辑中年龄最大的是余焕常老师,今年87岁了。参与黑板报编辑书写时间最长的是余有生老人,据他介绍,他从1992年开始参与黑板报编辑一直到现在,黑板报起到了宣传政策、普及知识、凝聚人心的作用。
与古建筑毗邻的便是村里的文化广场,广场上设有各种健身设施及供人休闲的同心亭,建有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的花园。村子里的人经常在此打球,锻炼身体,傍晚有老年人在此翩翩起舞。
村子的前排中间是文化门楼,门楼分两栋,各分两层,底层设农家书屋,二层设舞台、会议室、办公室,空闲时间村里的青年男女会在这里寻求科技知识;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宣传队的文艺演出活动启发,2000年开始由退休老师自发组织的余家村春节晚会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,逢年过节,村委会便组织村里的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排节目在这里演出。
在文化广场正前方一座清代特色的私塾学堂建筑--白沙书院,于1916年创建,创办人余桂芳,当时名为“余氏国民小学”,据《宜章县志》记载,余氏国民小学是全县办学最早的学校。
以文化人,以文兴村,余家人更是继承和发扬着祖宗传下的优良传统,努力创建美好家园,各种荣誉接踵而至,2004年、2010年全县 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,2006年、2008年全市 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。连续7年全县红旗党支部,2009年被市委评为“文明村”。
作者:黄婷
编辑:redcloud